1. 初二数学书答案,总是从网上搜索答案?
谢邀。
家长明显对孩子没有制约能力。
家庭原因情况猜测:
一般的教育行为估计大部分都是嘴上絮叨,行为没有原则,最后妥协或者默许。
父母的教育理念不统一,孩子的学习只有一个人负责,而负责的这个人在家庭中又没有绝对权威。
改善建议:
1.父母理念统一
父母坐在一起聊一聊,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,严肃处理,统一原则。
打个比方:回家禁止玩手机,电脑。这个原则上升到家规的高度,所有人遵守。别不让孩子玩,家长回来没完没了的。不允许放松,可以用白纸写上贴出来,或者门口放一个手机匡,所有人的手机回来放里面。统一后,全家人正式的说一下这个事情。
2.行为支持
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爸爸或者妈妈可以拿本书在旁边看,也可以做饭,也可以忙工作,但不要娱乐。也不要死盯着孩子,要有自己的“正经”事。不要娱乐,也不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作业。
学习原因情况猜测:
初一阶段这样解决学习问题,反应出孩子对学习不求甚解的态度。
原因应该是由于父母对于作业和成绩的关注点只在对错或者分数上,身边的所有评价体系都在这些“表象”上。所以孩子追求“简单的正确”,追求及格,最求不挨骂,但不会追求掌握不掌握。
改善建议:
1.父母的关注点
作业和考试,把第一关注点全部改到错题上面,怀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看。为什么错?怎么错的?探讨,不要指责。
2.行为支持
举个例子:
发现孩子作业某个题写错了,跟孩子说这个题我看着有点问题,你看看,检查一下再给我。
如果发现孩子做的题你都不会,那就一道一道的“请教”,如果孩子有能力把你教会了,说实话,他抄作业都可以。
最后,再说一下当戒掉手机之后,当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。
最好的方式是请教老师,不管家长会不会,都要先请教老师,因为成人的知识体系是复合的,非专业人士并不了解,某个知识点要训练孩子哪方面的内容,即使你会做。但不代表你会教。
如果问老师不方面,就花钱找老师。可以不用老师到家,微信视频就可以。当然这有点违反我们最开始定下的原则,但灵活处理,用电脑的QQ视频也可以。
以上。
因为有事情,写的比较着急,有什么疑问请留言追问。
欢迎点赞,欢迎关注。
2. 初中花费较长时间研究一道初中难题值得吗?
研究难题能体现学生的一种探索精神,值得肯定,但是,对难题的探索需要分情况。
第一,对于数学成绩在及格线左右徘徊的学生,不建议做难题,因为及格线水平的学生,他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,对知识的把握不到位,不深刻,运用不熟练,这个时候他的主要精力应该去抓基础,做基础题,同时,培养运算能力。只有把基础分拿到,他才有可能理解难题的思路和技巧,否则,扔掉基础题,却偏好难题、怪题,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非但提高不了成绩,还会出现成绩的下滑。
第二,我们需要给难题定位一下,难题,也就是压轴题,比较适合的群体,是那些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,换句话说,难题是给这一部分学生准备的菜。因为他们数学的基本功比较扎实,已经具备了熟练解题和快速运算的能力。前面的基础题对他们属于轻车熟路,没有任何障碍。所以对他们来讲,难题必须去练,而且要多练。因为他们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就在于后面几个压轴题。谁赢得了压轴题,谁就是最后的赢家。
因此,是否去花时间做后面的难题,要分学生的情况,学生也要给自己一个定位,不要盲目从众,在学习上,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。